維也納的歌聲 魏武雄 圖/文
客家同鄉合影於維也納市立公園約翰斯特勞斯二世雕像前
“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是我念大學時最喜歡唱的一首歌之一。而且至今喜愛如一。那是〈The Great waltz〉電影裡許多華爾滋舞曲中最受年輕人喜愛的一首歌。劇情描寫華爾滋舞曲之王,約翰斯特勞斯二世,的成名和愛情故事。約翰斯特勞斯於一八二五年十 月二十五日出生在維也納。父親,老約翰斯特勞斯 (Johann Strauss),是當時維也納最有名的音樂家。可是他卻反對兒子學音樂。多虧女友波地 (Poldi) 的鼓勵, 和父親另結新歡離家出走後.母親的熱心支持.約翰斯特勞斯二世才得專心創作.帶著他的樂團宣揚他熱愛的華爾滋舞曲。斯特勞斯非常感激波地的愛心和鼓勵.和 她在親友的祝福聲中快樂的結了婚。可是在此同時,他也和维也纳皇家歌劇院出身,主動為他樂團高歌,替他的華爾滋舞曲努力宣揚的最红女高音卡拉 (Carla) 痴情的熱戀。溫柔體貼的波地雖然難過,但她深愛丈夫,看到他和卡拉在舞台上的完美配合,決定犧牲自己,鼓勵丈夫帶著卡拉離開维也纳,到外地繼續宣揚他的音 樂創作。斯特勞斯和卡拉相約多瑙河畔,準備乘船離去。臨行,卡拉卻想起波地的愁容,為自己既將拆散別人的婚姻不安。不肯跟斯特勞斯上船,在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的悽悽歌聲中和斯特勞斯含淚告别。愁悵的斯特勞斯在多瑙河痴痴的過了一夜,並在清晨,創作了著名的〈藍色的多瑙河〉。奇怪的是,看完電影為波地 對丈夫真愛感動的好像不多。讓觀眾難忘的倒是多瑙河畔那對含淚道别的戀人,和那充滿戀情卻有點悲傷的歌聲。中文用〈翠提春曉〉命名這部電影。
華爾滋舞曲又稱圓舞曲。它是十八世紀末由維也納發展出來的平民社交舞曲。老約翰斯特勞斯成功的把它推廣到維也納和歐洲,因而被尊稱為“華爾滋舞曲之 父”。可是,把它美化昇華,全國上下連宮廷也喜愛的卻是約翰斯特勞斯二世。他父親四十五歲就過世。他自己活到七十四歲,於一八九九年因肺炎逝世。一生創作豐富,作曲超過五百多首,並把它們推廣到俄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和美國。真不愧是 “華爾滋舞曲之王”。
此外,約翰斯特勞斯二世還有兩個弟弟,约瑟夫 (Josef) 和爱德華 (Eduard),也是音樂家。兄弟合作,在維也納開創了斯特勞斯家族的音樂企業。直到今天,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仍然每年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演奏斯特勞斯家族的樂曲。著名的美國廣播家,華特康凱(Walter Cronkite),也因為愛好音樂,退休後於一九八四年起應聘為該演奏會節目主持人直到二○○八年逝世為止。二○○九年起,才由電影〈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 的女主角,茱莉安德鲁斯 (Julie Andrews),接任。
在維也納聽到這首〈翠提春曉〉的主題歌。因為參加客家懇親會,使我聯想起幾位客家音樂家。首先想到的是邱雪梅和鄧雨賢。
知道邱雪梅的也許不多,但在五○到八○年代的台灣可能很少人不知道「慎芝」這個名子。它是邱雪梅的筆名。幾乎在台灣的所有廣播電台都有她的聲音。電視出現後,她更與丈夫關華石開辦台灣第一個電視歌唱節目〈群星會〉。好多歌星如謝雷、張琪、青山、姚蘇蓉、鄧麗君等 等都因為她主持的群星會而變成紅星。但她最大的貢獻不是因為主持節目,而是這些歌星唱的歌,好多都是她作的詞。聽眾不只是欣賞歌唱家的歌聲,更常常因為動 人的歌詞而忘情陶醉。許多人喜歡唱,余天更因為唱它而成名的〈榕樹下〉就是她作的詞。〈榕樹下〉的歌曲原於日本作曲家遠籐實的〈北國之春〉。但這首歌之所 以在華人社會走紅卻是因為邱雪梅那引人遐思的歌詞。
邱雪梅出生於1928年的台灣,台中,東勢。 六歲時隨父母遷居中國。當時台灣和中國沿海都是日本統治。她在上海讀完日本高中。二次大戰結束,才又隨父母返台定居。她精通日語,為無數日本名曲改作華語 歌詞;也給許多電影插曲作詞,先後榮獲多次「最佳作詞獎」。二十四歲時,不顧父母的反對,與大她十六歲的小提琴家,關華石,結婚。雖然婚姻生活只有短短十 五年,因為關華石的早逝而結束,但夫妻攜手合作,給台灣的廣播和電視界製作好多歌唱節目。
邱雪梅雖然生命不長,因高血壓、心臟病, 於一九八八年病逝,享年只有60歲,但作品豐富。可惜她的就業年代正是國民黨在台灣實施戒嚴,全面禁止學校及公共場合講台灣話(福佬話、客家話、及原住民 話)的三十年。所以創作幾乎都是國語歌詞。很多至今仍然為人喜愛,譬如〈榕樹下〉、〈意難忘〉、〈苦酒滿杯〉、〈情人的黃襯衫〉、〈春風野草〉、〈藍色的 夢〉、〈飛快車小姐〉、〈靜靜的湖水〉、 〈最後一夜〉、〈濛濛細雨憶當年〉、〈雨中徘徊〉、〈千言萬語〉、〈喝采〉、〈夜空〉、〈我只在乎你〉、〈今夕何夕〉、〈還君明珠〉、〈玫瑰人生〉、〈不 讓你有半點愁〉、〈各自辛酸〉等等。一生唯一用福佬語創作的只有〈情字這條路〉一首。而且還是她臨死那年作的。也許有人會問我為什麼把邱雪梅歸類成音樂家。
讓我們來看看另一位客家音樂家,鄧雨賢,的創作吧!鄧雨賢,台灣桃園龍潭人,生於一九○六年,日本還統治台灣的時代,三十六歲過世。創作歌曲五十餘首。其中以〈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四季紅〉最為有名。以〈雨夜花〉為例。那是鄧雨賢的創作曲。但這首歌的原名叫〈春天〉,是日本時代,鄧雨賢為一首童歌譜的曲。唱來輕快活潑。日本人甚至把歌詞改寫成〈榮譽的軍夫〉,唱成進行曲,用來鼓舞台灣人踴躍當軍夫。直到有一天,在台北唱片行工作的周添旺,因為應酬,在酒家聽到一位酒家女訴說她淪落煙花的悲慘故事。為了描寫那位酒家女的身世,他把鄧雨賢的〈春天〉改寫成悲悽的〈雨夜花〉歌詞。從此唱遍海內外。它後來甚至影響台語歌以哀傷為主體的創作方向。
維也納的歌聲讓我想起幾位音樂家和我喜愛的一些歌。這些歌,有的按詞譜曲; 有的按曲作詞。一首歌的受人喜愛與流行,不但因為好聽的曲譜,也因為動人的歌詞。 曲譜和歌詞相輔相成。好的作曲家和好的歌詞創作者都是可敬音樂家。他們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更完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